最近,内娱的明星们都有点忙。

5月刚参加完华表奖颁奖典礼,6月又继续赶场上海电影节。

一连多日,这些颁奖典礼就因为参加的明星阵容庞大,而多次上了热搜。


(资料图片)

台上领奖的人风光无限,台下的人掌声雷动。

在偶然的一次镜头中,眼尖的人看到,一头白发的冯小刚落寞地坐在观众席的角落上,毫不起眼,泯然于众。

这些颁奖典礼中,冯小刚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入选,优秀导演提名的一众人选里,也没有他的名字。

冯小刚似乎完全被人遗忘了。

曾几何时,冯小刚一直是票房的保证,一度超越张艺谋、陈凯歌,成为影视圈独树一帜的票房传奇。

他的《北京人在纽约》、《非诚勿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时隔二十年,观众还有着深刻的印象。

可如今多年过去了,正当张艺谋、陈凯歌等人在荧幕上佳作不断时,冯小刚却逐渐销声匿迹,如今的演艺圈,似乎再无他的位置。

那个曾经盛极一时,被誉为金牌摇钱树的冯导,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个令人唏嘘的境地?

01草根

1977年,冯小刚高中毕业。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那时的他从来就没有想过,未来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中国娱乐圈最成功的导演。

高中毕业后,冯小刚一心只想进部队文工团。那个时候,不菲的军饷、神气的戎装和人们尊敬的目光,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

可那时,考部队文工团得靠关系,冯小刚什么关系都没有。好在读高中时,他画画还比较好,他就凭着这项特长考上了。

本打算在文工团一直干到退休,可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

那名女孩皮肤白晳,亭亭玉立,在文工团一众女兵里气质非凡。

冯小刚一有空就蹲在女兵宿舍外面,找机会接触女孩。

原本只不过是小年轻的情窦初开,却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给他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女孩的父亲是部队的一个老领导。老领导发现自己女儿貌似谈恋爱了,于是跟踪排查,揪出冯小刚,向他发出严正警告。

此时的冯小刚正血气方刚,他不退反进,跟女孩父亲对着干。

最终,他被女孩父亲借转业之名,“请”出了队伍。

冯小刚却被分到了一个粮食仓库守库房,这让他十分不满。

不仅如此,他苦苦坚守的初恋还告诉他,自己喜欢的另有其人。这个女孩玩一出声东击西的把戏,只是为了躲避父亲的监控。

工作没了,喜欢的女孩也没了,冯小刚的下场有点惨。

但是人生的第一堂课也没有白上,至少他明白了跟领导作对是没有好处的,要想混得好,人际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之后,冯小刚重新四处找工作,成了一名待业青年。

终于在转业费快花光时,他进入北京一家城建公司当工会干事。

正是在这里,他认识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郑晓龙。

彼时,郑晓龙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主任,他经常来冯小刚的宿舍找亲戚玩。

一来二去,冯小刚就熟识了。

后来,冯小刚因为学历不够,在公司呆不下去了,便请求郑晓龙给他在电视艺术中心找一份工作。

就这样,冯小刚半只脚踏入了影视圈,成了郑晓龙的小跟班。

虽然是托关系进入的电视艺术中心,但冯小刚肚子里也不是一点墨水都没有。

他本就是学美术出身,跟着几个剧组负责美工下来,冯小刚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电视艺术中心众多学者、专家欣赏。

不仅如此,他的文字功底也惊动了一位京圈大佬,那就是王朔。

王朔在那个时候属于顶流人物,谁翻拍他的作品谁火。

原本王朔和没学历没背景的冯小刚并无交集,可谁想命运这把推手将俩人紧紧推到了一起。

王朔后来接受访问时回答说,架不住冯小刚的溜须拍马,再加上冯长得比他丑,所以勉强相处了下来,倒有了几分交情。

但仅凭几分交情,还不能让王朔真正地将冯小刚视为自己人。

直到有一次,王朔写的《编辑部的故事》在准备拍的时候,剧本莫名其妙丢了,冯小刚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说可以帮王朔重写这个剧本。

王朔的作品他早已背得滚瓜烂熟悉,大概没有人比他更熟悉王朔的写作风格。就这样,冯小刚仅仅花了两天时间,就将这个剧本重写出来了。

从这时起,王朔也开始对冯小刚刮目相看。

一个做美工打杂的,模仿王朔写出的作品,别人居然都分辨不出到底是谁写的,看来冯小刚还是有两刷子的。

自此,王朔让幕后制作在编剧一栏加上了冯小刚的名字,冯小刚就这样从美工混进了编剧的队伍。

如果说是郑晓龙将冯小刚领进电影的大门,那王朔就是将冯小刚朝导演路上推了一把的关键人物。

02名导

1993年,在电视剧产业起步的年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做了一件,让当时业内人士都大跌眼镜的惊人之举:将全部资产抵押贷款,来拍摄《北京人在纽约》。

开拍这部剧时,本来是郑晓龙导演,但王朔顶住压力,要求腾出一个位置,让冯小刚联合执导。

不过让冯小刚参与执导,不仅是因为和王朔的交情,冯小刚自己也有功劳在前。

当初为了筹得拍摄资金,电视艺术中心向银行贷了款,但却又迟迟批不下来。在关键时刻,冯小刚又找了相关领导,贷款才顺利发放。

冯小刚就这样当上了半个导演,而且第一次导就去了国外。

《北京人在纽约》是中国剧组第一次到美国实景拍摄,当时只租用一个简陋的地下室作为主场景。

为了省钱,剧组四处游走,一旦看到街上无人,就马上架机拍摄,拍完就跑,免得被警察发现后要钱。

好在电视剧首播,万人空巷。刘欢那句“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倾泻而出,多年后还留在50-80年代人的心中。

冯小刚第一次做导演,就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此时的冯小刚正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哪里想到,厄运很快就接踵而至。

不久后,电视艺术中心的一把手调走了,按理应该由郑晓龙接替一把手的位置,可郑晓龙赌气辞了职,电视艺术中心也成了四分五裂的状态。

树倒猢狲散,冯小刚也被迫离开,又成了无业游民。

不过,恰恰正是因为郑晓龙的离开,才成就了冯小刚的名导之路。

没了稳定的饭碗,冯小刚只好自己出来混,拉上王朔注册了个好梦公司。

可谁知,人在倒霉的时候,连喝水都会呛着。

公司开业后,冯小刚到处找人投资,以他能说会道的口才,倒也拉来了一些投资人。

但是连着拍了几部电影,都胎死腹中,要么是因各种原因遭禁,要么是拍了大部分后,中途被迫叫停。

给出的理由竟是“暴露丑恶而不鞭挞丑恶”、 “错误引导大众审美趣味”等等。

投资的几百万,全部打了水漂。

一时之间,没人再敢给冯小刚投资,他和好梦公司,成了行业票房“毒药”。

好梦公司最终再也做不成“梦”,只能关门大吉。

那段时间冯小刚心情极度灰暗,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无路可去。

可命运向来奇妙。

就在冯小刚颓废得一塌糊涂的时候,贵人却又一个接一个地现身了。

先是北影制片厂的厂长韩小平,提出让冯小刚拍一部喜剧贺岁片,并且剧本过审问题完全不用担心。

接着,姜文又向冯小刚介绍了“华谊兄弟”公司。

华谊直接向冯小刚投资了两三百万,冯小刚拿到这笔资金后,马上拍出了第一部喜剧贺岁片《甲方乙方》,上映后居然大获成功。

这部电影在全国各地都受到空前的欢迎,最终获得3600万的票房成绩。冯小刚也凭借这部影片,拿到了117万的收入。

彼时,华谊兄弟只是个每年挣几十万的广告公司,当《甲方乙方》取得不菲成绩后,华谊兄弟自此就认定了冯小刚这匹“千里马”,开始投资他的所有电影。

之后几年内,他们先后推出《夜宴》、《手机》、《非诚勿扰》等高票房电影。

华谊兄弟凭借冯小刚的吸金能力,很快“出圈”,成为行业领头羊。

而冯小刚也一路顺利登顶,成为中国首个票房过10亿的电影导演,将同级别的张艺谋和陈凯歌甩在了身后。

不得不说,命运之手真是神奇。

起初,冯小刚根本就没有什么电影大师梦,是一次又一次的机缘巧合,让他成了“中国电影英雄”。

在主打文艺片的张艺谋败落之后,他凭调侃式的喜剧电影站起来了。

他的影片另辟蹊径,主打恶搞,追逐流行话语,并且将电影对白编造成网络段子,而这恰恰满足了当时观众追求轻松愉悦的心理,也因此让他收获了名与利。

然而,此时的他看似大获成功,但这种一味“调侃+恶搞”的商业片,也为将来埋下了隐患。

03英雄末路

看多了《不见不散》、《非诚勿扰》等这类影片,冯小刚难免被贴上世俗的标签,其实一直以来,他也有自己的艺术梦。

在荣耀顶峰时,冯小刚也想尝试其他风格电影,既是为了内心召唤,也想打破外界的成见,让别人看看,他并不是只能拍商业搞笑片。

冯小刚开始学着拍艺术电影,他也想像张艺谋那样,获得一个“电影艺术大师”的称号。

2011年,冯小刚投资2.1亿,邀请娱乐圈多位大咖,呕心沥血地拍出了《1942》。他对这部电影寄予厚望,准备夺取奥斯卡大奖。

结果,这部电影观众根本就不买账,称其只是一部将苦难堆积而成的日记电影,有悲无剧,彻头彻尾阴暗沉闷。

各大影评网站,也全是异口同声的恶评。

最终这部电影损失惨重。

纯粹的艺术路走不通,冯小刚又尝试折中一下,将艺术和商业做个结合,于是便有了2013年的《私人订制》。

上映前,冯小刚自信满满,他本以为会给观众带来惊喜,可没想到正式上映后,等来的同样是恶评如潮,观众和影评人一边倒,斥其为烂片。

冯小刚不死心,开始在网上与影评人公开叫嚣对骂,以此制造声势来提升票房。但最后,并没有获得“以毒攻毒”的效果。

由此可见,冯小刚根本就不适合搞文艺片,纵使是在里面加入他擅长的搞笑风格也无济于事。

虽然他在这些电影中,收敛了他的恶搞伎俩,但是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冯为了故作深沉,而忽略情节逻辑和生活常理拍出的东西,反倒像造了个艺术扭曲的怪胎。

终于,冯小刚死心了,一度还是觉得挣钱要紧。

为了利益更大化,他与华谊签下“5年对赌协议”。

也就是说,冯小刚每年要为华谊挣够1亿元,如果达不到目标,他自己就得掏腰包补足差额。

前两年业绩还好,冯小刚圆满完成了任务。

但是人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第三年,因为范冰冰的“阴阳合同”事件,他的《手机2》凉凉了。当年业绩未完成,冯小刚赔偿了0.68亿元。

可更倒霉的事还在后面。

2020年疫情爆发,全球影视业损失惨重,冯小刚也未能幸免。这两年他赔偿了2.35亿元。

曾经所向披靡的冯导,一时间狼狈至极。

随着消费群体口味的改变,冯氏商业片以沉溺于皮相取乐的恶搞,逐渐令人难以接受。

再加上新生导演徐峥、吴京等人的崛起,冯氏电影逐渐不受待见。

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以4亿的票房,宣告了冯氏电影18年来,首次跌出年度前10名;

2017年倾尽全力打造的《芳华》,却被后来居上的《前任3》抢走了风头;

2019年的《只有芸知道》,票房仅有1.56亿元,创下冯小刚贺岁电影票房新低。

“英雄老矣。”

《只有芸知道》上映一段时间后,冯小刚在凌晨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仅仅四字,尽显无奈。

从这之后,冯小刚好像泄了气,几年不再有新作品出现。

不禁让人疑惑,他真的退隐江湖了吗?

其实并没有,这几年,冯小刚虽然没拍电影,但也没闲着,他当监制,演电影,还导演电视剧,忙得不亦乐乎。譬如出演《忠犬八公》,导演电视剧《回响》等。

而且就在前不久,冯小刚的《非诚勿扰3》已通过备案,主演仍是以前的原班人马。

这架势大有一种要重新争夺票房的感觉,然而,如今张艺谋的《满江红》、《狙击手》,陈凯歌的《长津湖》等影片早已火遍春节档,主角们也都是一水的顶流明星。

可《非诚勿扰3》却邀请过气的葛优与舒淇,即使打的是情怀牌,可毕竟已经过去了十几年,观众还会买账吗?

冯小刚究竟能不能凭借《非诚勿扰3》打一场翻身仗,还需画一个问号。

04结语

纵观冯小刚的一生,从无业游民,到中国电影英雄,再到“销声匿迹”,可谓是大起大落。

他曾到过荣耀的巅峰,也曾跌进狼狈的低谷。

可无论命运给他怎样的剧本,他都奋力地抓住每一个机会,往上攀登。

纵使从顶峰回归平凡,他也依旧照单全收。毫不悲观,也不在乎面子。

如今他重新执导电影,但愿他能像曾经那样,在没人走过的地方,开辟出新的天地,重新让观众见识到冯式电影的魅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