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4月24日,云南省导游协会、云南省旅行社协会联合发布优质服务倡议书,明确表示要“拒绝接待不合理低价游团队”。(4月25日界面新闻)
就在本月初,文化和旅游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要对“不合理低价游”等市场乱象保持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4月11日人民网)
“不合理低价游”有多不合理?2月26日的《工人日报》报道了一个实例:重庆许女士春节之后想去某省旅游,发现一个行程为6天5晚的旅游团,对方还表示包含往返机票、住宿酒店在四星级以上,报名费只要499元!就这点报名费,买一张打了两折的往返机票还差一大截。要是游客把这种旅游团幻想成为“纯玩团”,购不购物、买多买少“悉听尊便”,那就是小毛驴走钢丝——开玩笑。
身陷“不合理低价游”困局之后,不购物或少购物的后果是什么?轻则被“苦其心志”,饱受语言凌辱、精神折磨,讽刺挖苦、指桑骂槐算是好的,高声斥责、破口大骂也不罕见;次则被“饿其体肤”,遭受各种让人难以忍受的刁难,譬如不给饭吃、不给房卡、不准提前走出购物点等等;重则被“劳其筋骨”,双方冲突由语言升级到肢体,游客因不购物而受皮肉之苦的事件时有所闻。参加这种旅游团,可谓步步惊心、寝食难安,何来放心旅游、舒心享受?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负和博弈——游客很“受伤”,那是自然的;要问导游、旅行社感受,他们也有一肚子苦水;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每次因“不合理低价游”发生纠纷,文旅部门就要化身“消防队”,出面“扑火”;“险情”发生多了,地方旅游形象变差了,对于靠吃“旅游饭”的地区来说,这种打击难免造成难以自愈的“内伤”。
从开始露面到今天,“不合理低价游”早就在社会混了个“脸熟”,打击也从未停过。旅游法明文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行政管理部门早于2015年就对“不合理低价”做出认定,而且明确,非法“不合理低价游”的买卖双方均须承担法律责任。一些旅游大省或地区隔三岔五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但这类现象就像“打地鼠”游戏,这里打下去,那里浮起来,或者这段时间消停了,过段时间又冒出来。
旅游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或者劣币与良币互存,说明出现市场失灵或半失灵。成因也许很复杂,但不外乎有几方面,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制度不够完善、监管不够到位、企业不够自律、消费者不够理智等等。相对而言,监管这一环的链子掉得比较严重。不说别的,一些地方专为“不合理低价游”量身定做的购物点遍地开花,里边的商品贵得离谱,监管部门看不见吗?
“五一”假期将至,又到旅游旺季,各地都应该行动起来,对“不合理低价游”等旅游乱象保持警惕,不让害群之马乱了旅游市场秩序。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漫画/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