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汉武帝为何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都曾学习历史,都记住了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你了解汉武帝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原因就是,它适应了汉武帝时代。
(资料图片)
汉武帝初即位时,辅佐朝政的窦太后沿袭汉代从开国以来的无为之治,崇尚黄老之学。
黄老学说,以道家自然哲学为根底,其宗旨在"清静无为",实际政治意义在于政尚简易,与民休息。
的确,无为而治的政策让汉朝的实力远超匈奴,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非常尖锐的问题:
一 诸侯开始坐大。刘邦建立汉朝后,将自己的子孙兄弟分封到各地,意在巩固汉家江山,牵制朝堂上的功臣派和吕家势力,可是血脉这东西随着辈分而逐渐淡泊的,中央和诸侯国的矛盾逐渐加深,在刘彻父亲汉景帝时期,甚至发生了诸侯合力发动的"七国之乱"。
二 地方豪强威胁。实行无为而治之下,地方豪强开始兼并土地,这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而农民也由于土地被夺活不下去,导致豪强和百姓的矛盾激化。
除内忧外,匈奴外患长期存在。
然而武帝时期国库充盈,实力雄厚,少年天子又正是血气方刚,他无法忍受匈奴对汉朝边境无休止的骚扰,更不能忍受富强的汉朝却要屈辱地将一个个汉人女子送去与匈奴和亲(汉武帝的姐姐就是和亲女子中的一位)。汉武帝再也不想忍耐,他要有所作为,要打击匈奴。
这一系列的问题,迫使汉武帝必须改革,他必须加强皇帝的权力来对抗内外势力。无为而治的思想显然已经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儒家学说却是完美契合。
儒家学说构建的社会模型是个完全偏袒强者结构,符合维护社会的稳定,可以为汉武帝营造一个稳定有序的内部环境,也有利于他集中力量抗击匈奴外患。
它推崇礼仪,讲究上下尊卑和严格的等级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教导子女要孝顺父母,女性要"三从四德"……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君臣父子的思想,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
虽然违背人类追求自由的天性,甚至被窦太后批为"管制犯人的诗书",但它确实非常契合汉武帝时期的形势。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主要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统一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