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险新时代2022》火热抢购中!


(资料图)

在经历了防疫政策调整、春节假期之后,一切都在快速回暖,2023年开局的人身险业也是如此。

01

地狱开局,上市险企开门红首日遭遇集体滑铁卢

2022年末的防疫政策调整短时间冲击险企增员展业节奏,加之2023年春节假期提早至1月下旬,多重因素影响下,2023年寿险业开门红普遍不被看好,从首日的结果来看,确实堪称“地狱开局”“最差开局”。

这一天,头部机构多遭遇史无前例挫败。仅就最为看重的个险新单期交保费而言,当天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601336)、太平人寿同比增速分别为-16%、-58%、-34%、-56%。

仅中国人寿是个例外,其继续秉持提前备战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对于开门红的负面影响,1月1日,其个险新单期交保费同比增长8%左右。

或许是开门红首日的惨淡激发了人们的斗志,或许是疫情政策调整影响快速淡化,各险企在经历了首日的惨败之后,力推业绩快速反弹。

从行业交流数据来看,2023年1月份,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太平人寿的个险新单期交保费同比增速分别达到0.4%、-13.5%、-31.3%、-35%,相较首日表现均显著改善。

受业务结构影响,新业务价值走势普遍优于个险新单期交保费走势。1月份,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太平人寿的新个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速分别为-4%、-6%、0.45%、6%、-31%。

02

开启二次冲刺,2023年上市险企或结束新业务价值负增长局面,核心指标触底反弹

2022年末,考虑到疫情政策调整导致险企不得不大量居家办公,以及春节假期的影响,多位业界人士就曾表示,业绩压力之下,2023年的开门红一定会根据疫情防控情况有所延期,重点移至2月甚至3月,这也将导致保险公司全年业绩高峰发生变化,打破往年的开门红节奏。

现实的情况完全印证了上述想法。据了解,由于1月业绩未达预期,许多险企已经计划在2-3月开展二次业绩冲刺活动,而新的目标是实现新业务价值的正增长,乃至两位数正增长。

从产品来看,二次冲刺的产品也主要是以储蓄型产品为主,年金/增额终身寿+万能账户仍是主力。也有公司将重疾险作为主力产品,为增加产品吸引力,会附加一系列增值服务。

受2-3月险企普遍开展二次冲刺的影响,业界纷纷预测一季度人身险新单保费或将呈现典型的前低后高走势。

东吴证券发布的最新研报就预计2023一季度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增速基本持平,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增速排序为:太保(+3%)>国寿(+2%)>平安(-5%)>新华(-6%)。

从更长的时期来看,随着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持续回暖,消费意愿的提升,以及险企资产端的持续改善,人身险业前低后高的趋势或将持续全年。

有预测认为,2023年全年,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太平人寿等上市险企的新业务价值将结束持续数年的负增长态势,全面反弹,实现个位数的正增长。

03

个险继续向下,人力从900万到不足300万,仅仅用去3年时间

虽然观点普遍认为上市险企新业务价值将在2023年全面触底反弹,但必须看到的是,个险向下的态势短时间内仍无法扭转。

数据显示,2023年1月,上市险企的代理人数量仍处于两位数的快速下滑之中。人力数量在50万以上的仅剩中国人寿一家;太平人寿践行积极人力政策,人力虽也有所下滑,但已经实现了对于太保寿险的反超,暂居行业第三;而新华保险人力在5家上市险企中垫底,已经不足20万。

国内个人代理人数量从2019年底900多万的高峰,到2022年底规模不足300万,跌去2/3,仅仅用了3年时间。

而这300万还仅仅是在册实力,实动人力、全职且收入能达到社会平均水平的代理人数量,还将远远低于这一数据。

不少观点指出,要想止住目前不断下滑的态势,个人代理人渠道亟待重新定位,在产品、服务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点。

一方面,个人代理人渠道传统优势险种重疾险的销售仍未修复,而护理险等新型健康险的市场接受度仍旧不高。

另一方面,由于刚兑属性以及逆周期属性,储蓄型产品成当下市场主力,但随着利差不断缩小,利差损风险不断加大,这些属性优势将面临持续压缩。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其他理财产品,代理人渠道成本高的问题难以根治。

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个人代理人渠道或许就难以彻底实现蜕变新生。

04

银保地位凸显,但费用驱动模式走向终结,亟待价值重塑

个险继续向下,银保继续向上,倒逼整个行业不得不重新审视银保的重要性,以及可能性。

行业交流数据显示,2023年1月,银保新单规模突破3100亿元,同比增长4.3%;新单期交保费表现更加亮眼,突破900亿元大关,同比增速更达41%。这意味着,银保渠道再也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渠道,其已经开始成为重募壑荡丛烨馈�

从具体的市场主体来看,传统银保大户大家人寿、中邮人寿等继续高歌猛进,而同时,传统的个险大户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也持续加大对于银保渠道的投入力度。

交流数据显示,1月中国人寿银保渠道新单规模、新单期交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29.7%、8.4%,而平安人寿两个数据分别为71.5%、59.8%,太保寿险则分别为-1.7%、422.8%,均增长迅猛。

保障型产品不振,储蓄型产品支撑起寿险发展根基的大环境下,银保渠道客户优势、场景优势持续凸显。

不过银保渠道也仍面临不少困难,最突出的是市场竞争持续升温下,手续费不断上扬严重拖累险企经营效率的提升,侵蚀其盈利能力。

尤其“偿二代”下,资本短缺问题凸显,险企必须同时衡量资本、现金流、成本等问题,切实提升经营效益、提高资本回报率,这倒逼险企加速银保渠道升级。

有观点指出,银保渠道要想摆脱手续费竞争,短期看须提升服务能力,以服务赢得市场;长期看,则须彻底从保险公司向银行支付手续费,走向银行、保险利润共享,而后者意味着银行保险双方合作不断深化,甚至走向资本整合,要么银行收购保险,要么保险收购银行,要么达成一对一深度战略合作。

自2018年部分上市险企个险新业务价值出现负增长至今,人身险行业一直在转型中奋力前行,期间新冠疫情持续三年的负面影响,更令转型难上加难,如今,市场环境持续回暖,在发展中根治顽疾成为可能,2023年,或许就是行业期待已久的拐点之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