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记忆里的波兰专家楼 记者/杨凌凌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杨凌凌 通讯员/朱如亚
人间美景千万种,唯有夜色醉人心。
(资料图片)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白日的喧嚣落幕,璀璨的夜色登场。
川流不息的大街小巷,绚烂闪烁的霓虹,演绎着贺家土现代都市的速度与光华。在贺家土,可以拥有打开夜生活的N种方式。
对很多年轻人来讲,似乎夜生活一直丰富如此,然而用时间的尺度稍微衡量一下就会发现,拥有这样灯火喧嚣的“不夜城”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的变化成果。或许那些在广场上载歌载舞的大叔大妈最有发言权,毕竟回到80年代,城市夜生活初兴,他们才是那个时代赶上了第一波潮流的潮人。
此刻,一起停下脚步,在夜幕下感受贺家土呼吸,聆听城市夜语。
有迪斯科,夜晚可以很OK
“一五”计划时期,株洲洗煤厂是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一个老厂就是一个小社会,住房、学校、医院、商店、电影院、浴室、理发店等,日常生活要求基本都能在本厂解决,生活非常便利。
既是追赶潮流,又是在逐渐开放丰富的社会氛围之下,歌舞厅成了当时很多年轻人下班之后休闲娱乐的首选。
70岁的彭永芳在洗煤厂小区住了43年。她回忆,上世纪80年代后兴起交谊舞热,下班吃完饭职工们就自发地在球场跳起交谊舞,后来又改跳更时髦的disco。跳的人多,围观的人也多。当时工会也经常组织舞会,厂宣传队自己有乐队,音乐一响,都不需要怎么组织,爱好热闹的职工自己就跟着跳起来了。
除此,职工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很丰富,球场、俱乐部、图书室应有尽有,厂里还组建了自己的篮球队、足球队、文艺宣传队、美术组、文学组等。
“现在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株洲当时大厂矿才有灯光球场,其实贺家土的洗煤厂也有灯光球场。”彭永芳说,每天下了班,职工就会来到球场练球、赛球,非常热闹。
如果翻看当时的老照片,这些翩翩起舞的人们眼中流露出的既有纯粹的快乐,又有新奇的雀跃,正是对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精神风貌的真实展现。最令人感叹的是当时人们的思想经过摸索与挣扎后,人与人之间通过更丰富的夜生活方式连接起来,相互交流,释放个性。
回忆的味道,来自内心的“味蕾”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芦淞区贺家土的洗煤厂生活区内,这里有一栋两层楼的红砖房,这就是洗煤厂当年专门为波兰专家建的专家宿舍楼,好几位当时来株洲的波兰专家在这里生活过。
彭永芳说,波兰专家住的是套房,套房有一大一小两间房,还有专门的浴室。大房放着一张大床,床边有书桌,还有进口的皮质转椅,房顶是没有粉刷的水泥板,上面吊着三叶电扇,隔壁小房里放着一张小床。有专门的锅炉供应热水,浴室里有莲蓬头可以淋浴,还有个女同志负责搞房间卫生。
2012年11月19日,市政府将该楼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8月20日正式立牌。至此,该楼成为株洲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16处工业文化遗产中的一处。
在历史的大转盘中,这栋房子的命运也随之变化,曾被改成招待所、工厂老干办,现在则是漂家井社区的办公楼,静静地守候着那些曾陪它一起走过的老人们。
从夜生活的热闹程度看,八十年代的贺家土,是一种单纯又充满活力的繁华。拆除一片旧街区或许只需要几天,建造一个新城区也只需要几年,但是那些让人舒服的生活生态圈,却是十几年、几十年才能形成。贺家土的故事,已经成为不可复制的传说。
时光流转,岁月积淀,这里承载了太多人的旧时记忆,那些老厂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一座座现代化的新街区挺立,时光不负赶路人,一切都在向着更好的未来而发展……
编辑:青琪
二审:戴萍、唐剑华
三审:叶新福